没消息。
若是可以,谁都想灭了这二王满门。
可多尔衮眼下没有心思去追究二人之责,或者说他还在找耿仲明这三千人马,希望还能调他再上战场。
“博洛上奏,要弃庐、凤、淮、海,退守徐州、颍州,对整个淮南坚壁清野,彻底毁弃。”
对于博洛的这个打算,许多人反对。
甚至有人认为,如今淮南刚刚收过小麦,正好解了饥荒缺粮的问题,怎么能主动放弃如此重要的军事要镇?
还有人认为,朱以海就算绕到登莱,也不用怕,这反而是他自取死路。
“派兵南下增援徐淮,守住海州,则切断了明军粮道后路,入山东的明军成孤军,我八旗围剿,可将其一战全歼,若如此,南明彻底灭亡。”辅政豫亲王多铎直言道。
他的发言引得不少满州贵族的点头赞同。
可多尔衮却摇头。
“你们不想想朱以海是怎么到了的登莱?”
山东按地理可大概分为四个版块,殿中的这个沙盘就已经呈现的很明显了。
基本就是以泰山鲁山等为界,北面就是鲁北平原,也就是齐地,以济南、青州为中心,这块地最肥沃平坦,是山东的中心。
然后是鲁地,也就是山东西部,也是平原地区,而且西面有黄河等诸多运输要道。
再然后是西南的徐泗地区,这块地区也是交通要道,但比起齐地鲁地要差点。
以往最偏远的是登莱半岛,尤其是在隋唐以前时,半岛仅就一个登州港因是港口,负责海上转运等有点发展,其它地方谈不上发展,也不重用。
到了明朝时,因为辽东的原因,尤其是后期女真崛起后,明朝需要从登州联通辽东,甚至朝鲜,所以这里重要了起来,辽东行都司还设在登州。
不过明清时的海上并不是很发达,所以也就不是很重视登莱半岛这块地方,一直属于山东的边缘地带。
在以往朝代常规的作战中,特别是南北对峙的时代,围绕着山东的争夺,也一般都是围绕青州、济南争夺的,很少会去管登莱半岛。
反正只要青齐拿下,登莱那也是顺手的事情。
甚至就算你能通过沿海的琅琊道进登莱半岛,也没什么用,因为关键是穆陵关,是青州、济南这些战略要地,拿不到,进去了半岛也无险可守,也是死路一条。
就算是刘裕北伐,当时也是走穆陵关,冒险出兵,最后夺取益都。
可是多铎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今不比从前。
现在的明军也不是过去的明军了,他们在水上有着无比的优势,甚至现在海上也非常的强。
换言之,他们进入登莱,完全不用担心粮道问题,因为对他们而言,大海就是坦途,根本不需要走琅琊海岸通道,就不用担心被断粮道,没了补给。
突出于海的登莱半岛,反而对拥有控海权的明军来说,是个极佳的有利地形。
朱以海根本不需要走琅琊海岸,更不用去走车不能并轨的沂沐河谷险道,不用去攻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穆陵关。
他们的船队可以在海上扬帆而进,在登州、莱州、胶州、海州,甚至是大清河口的铁门关等登陆停靠。
传统以陆地作战为主的山东军事地理防御,可以说对明军失效了。
包围明军在登莱半岛?
把他们赶下海?
现在多尔衮已经不仅仅要去救济南,去守青州,他还得担心辽南的旅顺,还得担忧北直隶地区了。
就如同当年明军在辽西建立了宁锦防线,可清军仍然可以绕过辽西走廊,然后翻越长城入关,先后五次破关入塞,每次都予以明军重创,抢掠了无数的人丁牲畜钱财。
正是这五次入塞,严重打击了明军,甚至让明军中原剿匪一次次功败垂成,最终被耗死了。
皇太极当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砍而不伐。
他把大明比做一棵三百年的大树,说想一斧头伐倒不现实,所以要先砍,多砍,砍到最后差不多了,再一斧头伐倒。
五次入塞,避开了重金打造,重兵防守的辽西走廓,深入腹地,不仅兵临北京城下,甚至一路打到南直隶边境了。
从结果来看,皇太极当年的战略非常成功。
而现在,攻守易势了。
朱以海突然占据登莱半岛,这下本就勉强的江淮防线彻底崩溃,还将直接威胁到山东、河北、辽东等地,甚至能直接威胁京津地区。
这简直就是当年清军砍而不伐的复刻再现,只是他们换了一个办法而已。
“必须立即调兵增援济南,再调兵守青州,还要调兵去守旅顺,天津也得增兵!”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夺回登莱!”
多尔衮咳嗽着,嘶哑着喊道,济尔哈朗、代善也都点头,朱以海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剑指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