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 赤壁赋(1 / 5)

【想也知道,苏洵的态度自然会影响苏轼、苏辙对王安石的态度,当然,苏轼苏辙两兄弟对王安石的看法不会同苏洵完全相同,但是或多或少都会受其影响。所以,早在真正的碰面之前,其实二人已经隔空产生了间隙,由此埋下了日后争斗的种子。】

苏洵很尴尬,任谁被天幕就差指着鼻子说自己这样做不对,想必都会有如此感受。

甚至因此……她都不愿意让自己写的那篇文章在所有时空里展示出来。

而所有人都知道的是,是他苏洵以貌取人,心存偏见。

但是他就是不喜欢王安石,看不上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这他知道,但不打算改。

【王安石年长苏轼十六岁,在苏轼抵达京师之前,他就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卓越政绩名扬天下。】

【说来倒也凑巧,庆历二年,王安石考中进士第四名,时年二十二岁,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也差不多是二十二岁。两人都是少年得志的人才俊杰。然而一个改革党,一个保守党,大家都觉得他俩的关系是“针尖对麦芒”,当然从后来各自的经历来看,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那当然了,实时经历二人斗法现场的人表示,针尖对麦芒,这才是他们熟悉的苏轼和王安石!

握手言和?

不可能!绝不可能!

【咳咳,二人互斗互撕大赛,今日起马上开赛!以下言论来源多民间相传,然而众所周知,东坡之名是乌台诗案后才有的,而那时候王安石已经退休颐养天年了。但是!但能让民间编排出如此多的故事,可见二人争斗之深和争斗之久。】

女声端的是一个激情洋溢。

【第一回合——石碑倾斜】

一片碑林间,王安石和苏轼两人神色肃穆,忽见有一处石碑有点倾斜。

王安石乐了,指着那石碑挖苦苏轼:“此碑东坡想歪!”

苏轼不甘示弱,立马唇相讥道:“当初安石不正!”

“想歪,不正,哈哈,文人斗嘴真有意思。”刘彻眉眼飞扬,笑容过分灿烂,一边笑,一边猛拍大腿。

【二人互不相让,第一回合,打平!】

【第二回合——说文解字】

“前情提要!”

杜甫眼尖,将挂在最上角的标注念了出来。

【前情提要:王安石认为,字的音与形蕴含着万事万物之理,因此他特意大量耗费心血撰写了《字说》一书,全书共二十卷,对字重新进行了一番解释。但多穿凿附会,随着变法失败,《字说》成了禁书,现已失传,只有零星记录让我们窥见一二。】

“‘笃’者,以竹鞭马也。”

王安石高谈阔论,循循善诱。现在的情景是书房,在苏轼和王安石两个人中间还有几个书生打扮的人。

“你想啊,以竹为鞭,抽打在马背上,怎会不发出“笃”“笃”的响声呢。”

一个大大的“笃”字

出现在天幕上。

上面是竹字头,

下面是“马”。

有点道理啊,

刘彻摸了摸下巴。

“那这样说来,‘笑’字不就是以竹鞭犬吗?”

苏轼莞尔,眼珠一转,故意提高了音量吸引众人注意,直冲着王安石挑衅道。

王安石被怼得哑口无言。

然而苏轼并不罢休,他乘胜追击继续问王安石:“试问相公,我这个东坡的“坡”字,是什么意思”

“坡者,土之皮也。”

王安石自信回答。

上钩了。

苏轼嘴角微翘,“哦?如此说来,‘滑’字乃水之骨也,有谁听过水有精骨呢?”

……

王安石无奈,只能干巴巴地解释古人制字,并非没有意义。

哎呀妈呀。

“合着,合着这是成了笑料啊。”

刘彻觉得王安石这遭遇属实往人最难受的地方扎,太扎心了,二十卷,自己呕心沥血写的大作,到头来失传了不说,就一些残篇断章,却是被人们作为笑谈。

刘彻试着代入了一下自己……

算了算了,代入这个干嘛,晦气。

【苏轼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ko王安石,第二回合,苏轼胜!】

【第三回合——朝堂魂斗罗。】

这是什么?

秦始皇一时有些呆愣。

不怪秦始皇,毕竟都是千年前的古人了,有谁能知道二十世纪的经典街机游戏呢?

“苏子瞻?”

“王相公?”

仿佛对上了暗号般,苏轼和王安石也愣了,他俩谁都没想到,再次见面居然是在这种情况下。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最新小说: 开局谋逆,皇上请退位 逍遥赘婿:这碗软饭我吃定了 风雪持刀人 穿越大炎:带着嫂子君临天下 寒门崛起:带着娇妻发家致富 极品太子爷 靖难之役,吾弟当为尧舜 我黄门红棍,权倾朝野很合理吧? 无敌小世子 凉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