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十八。
小寒。
数九时节,前几日的北风没能吹下这个冬天的又一场雪,天气倒是更冷,金陵周边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封冻。
皇城。
奉天门外,深寒之下,今日早朝的气氛却很热,因为今天正式宣告了新朝中书十部一系列尚书、侍郎等官职的人选,另外还有其他一些衙署官职的任命。
酝酿多日,其中不乏博弈,相应人选,基本在预料之中。
吏部尚书:杨宪。
户部尚书:杨思义。
礼部尚书:钱用壬。
工部尚书:单安仁。
兵部尚书:傅瓛。
刑部尚书:周祯。
这是传统六部,看点不多。
接着是新设四部。
农部尚书:康茂才,并兼任下辖营田司营田使。
海部尚书:空缺;以翰林直学士詹同为侍郎。
商部尚书:空缺;以从五品翰林待制秦裕伯为郎中,秩正五品。
医部尚书:孙守真,并兼任太医院使,原左、右使撤销。另以太医院同知戴三春为侍郎。
虽说预料之中,很多任命提前大家就已经知晓,但,总体而言,这份名单还是有着太多可以品味斟酌之处。
比如,大都督府都督同知康茂才担任的农部尚书。
以领军将领为一部尚书,前朝不是没有先例。
唐时名将裴行俭就曾担任过相当清贵的礼部尚书,然而,当时裴行俭的身份依旧偏向于一个武将,担任文职的同时一生都在主持征伐,晚年还去世在了最后一次准备远征突厥的前夕。
再看当下。
这一次,皇帝陛下虽然依旧没有撤掉康茂才的从一品都督同知官职,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康茂才今后将更多偏向一个文官。
关于武职的保留,皇帝陛下在与群臣商议任命时还特意解释过,这是为了协调接下来的全国性屯田事务。因为要采取军事化管理的屯田模式,不止要组织各省无地流民,还会从军中大规模抽调士卒担任屯兵。
总之,康茂才的任命,大概率就是今后朝廷的一个倾向。
因为,这并不是孤例,还有另外一个在前。
吴良。
当年镇守江阴十年使得张士诚不敢西窥的吴良当下担任衙署驻地在广州的广东营海分司营海副使,秩从三品。
曾经的领军大将,除了这一职位,完全不再兼任武职。
既然有了吴良,又有了康茂才,将来,肯定还有更多。
混迹朝堂的都是聪明人,大家能够看出,皇帝陛下这一招,既拿掉了武将兵权,又不会背上兔死狗烹的非议,可比当年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要高明太多。
当然了,坏处也有。
武官转文职,必然会冲击传统文官的政治资源。
然而,当下才开国,又有前朝对儒生的极力压制,导致传统文官势力并不彰显。无论皇帝陛下推行的中书十部改革,还是武官转文职,都没有遭遇太大阻力。
除了武官转文职的康茂才,另外两个尚书位置空缺的海部和商部,并不是没有人极力争取。
即将过去这一年的各种变化,让大家都看得出这两部今后的重要性,然而,争到了最后,谁也没拿到。
首先是海部。
以翰林直学士詹同为侍郎,皇帝陛下私下也有解释,只是让詹同协调东南各地的营海事务。海部的重心还是在沿海,中枢只充当一个协调角色,暂时不会过多干涉。
其次是商部。
更是只暂时设了一个正五品的郎中。
而且,大家还能看出,秦裕伯明显只是过渡性的辅助角色,因为这位前翰林待制今年已经72岁,虽然身体依旧康健,到底不可能干太久。
那么,辅助角色,辅助谁呢?
众所周知。
某个少年平章,候补宗室郡王。
再看整个十部的任命,其中大部分,隐隐约约的,都与某个少年平章有所关联,比如单安仁,比如孙守真,再比如康茂才……这位农部尚书之前的营田使,完全就是来自对方的提议。
甚至文官转武职的精明大略,显然也是对方提出。
这些无疑都显示着,虽然是从一品的中书平章,但某人对各部的影响力,实在是要比正一品的左相李善长还要大很多。
嗯。
是太多!
毕竟旁观这一年,大家不是瞎子,能够感受到,左相已经遭到了皇帝陛下的冷落。虽说当下还掌管着诸多事务,比如近期的丈量北方田亩,但,作为百官之首,中书主脑,对于新任的各部主官,左相能顺畅指使的……简直一个都没有。
就说吏部尚书杨宪。
吏部是传统各部第一,这次圣旨上的排列也